“分析傾向于努力獲得自然科學的性質”。如果分析真的能夠達到自然科學般的嚴密與邏輯,音樂的神秘與費解恐怕也就不復存在了。但是,從現有的音樂分析理論倡導者的信念看,本特的斷言與事實并無多大出入。雖然分析家們也承認音樂中確有某些神秘莫測、無法解釋的方面,但他們都認為自己的體系或方法觸及到了音樂結構的本質規律。關于他們各家學說的成敗或正確與否我們在以后各章將逐一評說。在此我們先來考察,分析家們在音樂結構中尋找規律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什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清楚地認識音樂分析的任務所在。“尋找規律”這一說法帶有強烈的自然科學色彩。我們之所以認識了某一個事物或某一現象,正因為我們把握了它的內部組織規律或形成規律。“所謂‘規律’,也即‘法則’,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具有普遍性、重復性等特點。它是客觀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們不能創造、改變和消滅規律……科學的任務就是要揭示客觀規律,并用來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也許分析家們正是本著這種“科學”精神和信念,宣稱他們找到了音樂內部結構的規律。而這個規律不是別的,就是他們各自所提出的理論框架與模式。音樂學的理論要求會很高么?學表演的可以考么?音樂學專業教育課程
音樂學傳記類的古籍有沈亞之的《歌者葉記》鐘嗣成的《錄鬼簿》及其續編 以音樂學現代史學眼光并吸收西方通史的記敘方法撰寫的中國音樂通史則始于民國以后。比較早的是 1922 年出版的葉伯和的《中國音樂史》,繼而有鄭覲文的《中國音樂史》四卷(1929)。這兩部史書作為開創者功不可沒。接著出版了許衡之的《中國音樂小史》(1931),在體例和敘述上比起前兩者要條理分明,也較注意史實的考辨。30 年代真正產生較大影響的是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1934)。在這本史書中,他以進化論這種當時在我國還是嶄新的史學觀點,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分章敘述了歷代樂律、宮調、樂譜、樂器的產生和發展,旁及樂隊、歌舞音樂、戲曲、器樂曲各門類。該書條理分明且有新意,盡管個別章節有些空泛,但就整體而言長能勝短,能發前人所未發,不失為一部拓荒之作。音樂學院考研哪家好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專業研究生好考么?
歷史音樂學是研究音樂歷史的嗎?求解答 星紐帶音樂考研歷史音樂學是音樂學的歷史研究領域,他以音樂史學為主題,同時包括與此相關的一些分支學科。在歐洲,音樂史學原本局限于研究西方的音樂歷史,只不過近幾十年才逐漸擴展到非歐洲地區。阿德勒1919年在《音樂史的方法》一文中曾經講過,音樂史學的課題是研究和敘述“作曲活動的產生和發展的歷程,她的對象是音樂作品”從狹義的角度來講,阿德勒的這一定義標準是有符合實際標準要求的。
作為一個經驗/實踐性的學科,分析更關心的是與本身實際密切相關的答案。本特的發問以非常實際的口吻確立了音樂存在的幾種常態方式:樂譜文本、樂譜文本所**的音響、作曲家的內心構想、表演家所實現的音響以及聽者所體驗到的音響。顯而易見,音樂的這些存在方式相互關聯,但并不相同。我們都知道,樂譜只是一種慣例符號,它與實際音響在某些方面相去甚遠,而且它遠不足以精確記錄音樂的每個細節;我們對樂譜的音響想象可能與作曲家的內心音響或某一表演家的演繹結果都不相同。于是,音樂分析宣稱自己以研究作品為已任,而“作品”究竟是什么還須謹慎考慮。本特認為“所有這些范疇均可能是分析的對象”似乎有點過于放縱。從理論上講,音樂存在的一切方面確都應當被仔細分析。然而理論的推斷在具體實踐操作中是要大打折扣的。*舉一例,我們怎樣知道作曲家的原來內心構思?我們又怎樣才能以客觀、明確的方式對這種構思進行系統化的分析?似乎除了遺留手稿這個相對可靠的基礎外我們只能從完成作品的譜面文本中去推測。請注意,遺留手稿和完成作品在這一關聯中的共同因素是:樂譜。看來,對于音樂分析而言,**便捷、**可靠、也**常見的研究對象是樂譜。其原因不言自明。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考研備考指導。
車爾尼卻相信曲式類型像自然界的物質種屬一樣,是不可更變的。他甚至斷言:“作品必須屬于一個已經存在的種屬;……音樂中只存在有限的不同曲式的數目。”19世紀曲式理論中已存在的這種內在***已經表明,曲式分析雖然影響***、行之有效,但隨著人們對音樂認識的日益加深,它的不足與缺陷也日益暴露出來。進入20世紀后,專業音樂家開始從各個角度對19世紀的曲式模型理論進行抨擊。從音樂作品的審美本性來說,曲式模型忽視了每個個別作品的獨特性質。對于作品而言,我們更感興趣的恐怕不是它們的共性。而是它們各自相異的地方。曲式理論的中心框架是各類固定的結構模式,而作曲家在創作時所考慮的關應問題其實并不一定是先在的模型。歷史學家們越來越發現,19世紀中所謂的“奏鳴曲式”、“回施曲式”的定義并不符合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創作實際情況——比如說,海頓的奏鳴曲式中經常沒有一個對比性的“副部”(或稱“第二主題”)。更具深刻洞察力的研究學者指出,曲式分析“主要涉及音樂的表層,缺乏分析工具去探索音樂本身更深層的內在動力或某一個別作品的獨特品質。”曲式分析中的模型結構理論愈來愈遭到來自各方面的懷疑。星紐帶音樂考研專業推薦:音樂學專業是一個研究音樂學理論的學科。音樂學考研有哪些專業
音樂學考研,初試分數占比是多少?音樂學專業教育課程
樂譜具有其他音樂存在方式所不具備的實在的“可感、可量”性。作曲家布列茲(PierreBoulez)曾直言不諱地將音樂分析定義為“對樂譜本身的認真研究”。由于音樂分析是一種理性化的、系統性的理解音樂的手段,它必然要以樂譜這個音樂中**具“理性化”的存在方式作為穩定的基石。但是,音樂作為一種活生生的藝術,它的諸多方面、諸多信息是不能全然被“理性化”的,至少樂譜并不能完全清晰地體現音樂。因此,音樂分析必須時刻警惕“樂譜至上”的傾向,必須努力在分析過程中考慮那些樂譜所不能體現的音樂維度。并且,即使在面對樂譜時,分析也應依靠富于音樂感的耳朵/聽覺,而不能只相信眼睛所看到的結果。否則,分析便會歪曲、甚至誤導我們的實際音樂體驗。看似富于邏輯、頭頭是道,實則離題千里、謬誤百出,某些分析理論家恰恰便掉入了這個陷阱。雖然音樂分析以樂譜作為中心對象這一點沒有多大疑問,但音樂分析家們對樂譜本身的認識及著重點都有很大差異。由于他們的音樂觀不同,他們對樂譜的分析著眼點也隨之不同,因而產生了各家自己的音樂分析理論及方法。本特說,“……分析家們……**一致同意樂譜提供了一個參照點,他們以此為起點去企及各自不同的音響構想。音樂學專業教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