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學長分享中國音樂史學起始于什么時期,具有什么特點?樂志多卷《音樂志》和《禮樂志》),它們分別詳細地記載了該王朝的音樂歷史沿革、禮樂制度、樂律原理及部分歌詞等。除此之外敘述音樂典章制度的官修文書還有唐代杜佑的《通典》、宋代鄭樵的《通志》和元代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統稱為《三通》)、以及宋代王溥的《唐會要》等,它們和“二十四(五)史”一道構成了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料。從唐代起出現的“類書”如《初學記》《太平御覽》和《冊府元龜》等,具有百科全書的性質其中引用文獻說明音樂學的部分也是彌足珍貴的史料,特別是后來散佚的史籍的部分篇章被保存在這些類書之中。 音樂考研音樂學知識這樣學習,包你記會考研重點!音樂學院研究生培訓學習
霍金斯的音樂學史學研究的歷史性意義星紐帶音樂考研資料整理霍金斯的《音樂的科學與實踐通史》(1776,5卷)包含了58幅作曲家肖像和150首譜例,較早采用了這種圖、文、譜并茂的方式撰寫音樂史。伯尼的《音樂通史》(1776-1789,4卷)其特點在于他對所處時代的音樂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游歷了歐洲諸國,詳細地考察了各國音樂的實際,他的記載是現今研究18世紀音樂歷史不可缺少的資料。另外他把音樂現象按時代和樂派進行研究,然后再將它們加以綜合,進行整個文化的研究,這在當時也是一種帶有創新性的方法。 音樂學研究生的價錢音樂學專業的,考研想跨考表演專業,求學長學姐帶。
諸如作品的高潮、緊張、對比以及更重要的“有機統一”等等更重要的問題實際上基本是被回避的。曲式分析雖有種種弊病和不足,但在開放、敏銳的分析家手中,它的錯誤會得到糾正,而且仍不失其旺盛的生命力。從分析的歷史看,曲式分析的重要性還在于,音樂分析的自我**意識正是在這一傳統中得到了**終的確立。曲式分析在一開始是作曲教學的實用奴仆,在發展中則變成了理解過去偉大音樂的一門**學科。19世紀是曲式分析的“黃金時代”,此時也正是現代意義上的音樂學發展與成熟的時代。音樂學的歷史意識幫助音樂分析擺脫了創作的實用目的。從這時起,分析不再*是為了給作曲學生所供指南(雖然它一直具有這方面的功能),而更多是為了深入理解已存在的作品——因此分析成了音樂學的一名正式成員。總括音樂分析在本世紀前的發展史,我們可以說它經歷了三個關鍵階段:***,作品文本概念的成形;第二,關于偉大的經典作品意識的產生;第三,分析逐漸與創作相脫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三個階段**了音樂分析的一些基本的原則觀念。只有理解了這些前提觀念,我們才能理解音樂分析在20世紀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各家理論的音樂學說。
這種分析方法的另外的方面也未能幸免同樣的批評。如果說傳統曲式分析中模型結構理論是用于考察作品的整體形式框架,那么它對作品的具體材料的說明則主要集中于兩個側面:樂句組織與和聲解釋。在上面已對曲式模型的學說發展做了一番批評性的敘述后,我們對曲式分析后一方面的內容的歷史性審視將使我們獲得更完整、清晰的圖景。在曲式教學中常見的“數小節”以及“x+y”的樂句組織描述其實也起源于曲式模型理論的創始人考赫。作為古典時期音樂思維的代言人,他的樂句結構理論建立了一種有理可依的“音樂語法”,并提供了一整套完備的描述術語。“樂節”(Einschnitt)、“樂句”(Satz)、“樂段”(Periode)等現今仍在使用的概念在考赫的理論中已有了精確的定義。他對樂句之間的連接、組合方式進行了深入地觀察和思索,由此所提出的對稱、比例原則以及樂句的擴展及壓縮等觀念都極大地影響了后人的音樂分析理論發展。考赫的樂句理論遺產同他的曲式模型學說一齊被19世紀發揚光大。仔細考察這個方面的發展,我們會發現當時的理論/分析家們并不只是被動地描述樂句、樂段之間的簡單相加或并列關系,而是力求說明樂句組織的內在邏輯以及樂句進行的時間動力。在這其中。在武漢音樂學院讀音樂學專業是怎樣的體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學校曾用名“**音樂學院華東分院”,于1956年定名為上海音樂學院。冼星海賀綠汀周小燕俞麗拿何占豪趙曉生廖昌永張健一魏松**音樂學院(1949)北京中國藝術院校中***一所國家重點高校和“211工程”院校。中國四所全施坦威學校之一。周廣仁李其芳譚盾汪峰殷秀梅關牧村郎朗郭文景葉小綱中國音樂學院(1964)北京以中國傳統音樂教育和研究為特色的綜合性高等音樂學府,以培養從事民族音樂表演、創作、理論和科研工作的專門人才為主,同時也培養其他音樂專業和音樂教育人才。中國四所全施坦威學校之一。德德瑪宋祖英龔琳娜譚晶姚貝娜金婷婷沈陽音樂學院(1938)沈陽東北地區***所高等音樂藝術院校。緣起于1938年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家發起、創立的我黨***所藝術院校——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勝利后,學院由延安遷至東北,落戶沈陽,并于1958年更名為沈陽音樂學院,是中國首批獲得***學位委員會批準的藝術碩士(MFA)授予權的學校。谷建芬張前王振山張咪董璇龐龍吳莫愁張赫宣劉忻武漢音樂學院(1953)武漢中國中部地區*****設置的高等音樂學府。音樂學(音樂傳播)是怎樣的專業?音樂學院研究生哪個機構好
想在北京找音樂學方向的學姐上小課,有推薦的么?音樂學院研究生培訓學習
音樂學傳記類的古籍有沈亞之的《歌者葉記》鐘嗣成的《錄鬼簿》及其續編以音樂學現代史學眼光并吸收西方通史的記敘方法撰寫的中國音樂通史則始于民國以后。比較早的是1922年出版的葉伯和的《中國音樂史》,繼而有鄭覲文的《中國音樂史》四卷(1929)。這兩部史書作為開創者功不可沒。接著出版了許衡之的《中國音樂小史》(1931),在體例和敘述上比起前兩者要條理分明,也較注意史實的考辨。30年代真正產生較大影響的是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1934)。在這本史書中,他以進化論這種當時在我國還是嶄新的史學觀點,采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分章敘述了歷代樂律、宮調、樂譜、樂器的產生和發展,旁及樂隊、歌舞音樂、戲曲、器樂曲各門類。該書條理分明且有新意,盡管個別章節有些空泛,但就整體而言長能勝短,能發前人所未發,不失為一部拓荒之作。 音樂學院研究生培訓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