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指藝術作品,它的主要功能是喚起人們的愉悅美感。美感的來源不是藝術的道德或社會內容,而是作品的形式完美。審美觀念的“現代化”極大地影響了音樂的思想、創作及理論。正是從這時起,人們逐漸認識到偉大的音樂作品不*是歷史的產物,而且可以超越歷史從而具有永恒的魅力。另一方面,通過分析偉大作品找到創作的可靠途徑成了理論發展的主要動力。因此,自18世紀末以后,理論文獻中不斷地引用***作曲家的作品來說明某些特定的和聲組織、樂句結構或形式設計。有的文獻,例如比利時理論家莫米尼(Momigny,1762—1842)對莫扎特d小調弦樂四重奏***樂章的分析,其深度和篇幅之長至今仍令人驚嘆。對于分析的歷史而言,這些數量逐漸增多的對實際作品、特別是大師***作品的認真討論為后代留下了一筆豐富的遺產,其影響至本世紀也未見衰竭。我們***一般所熟悉的、在音樂教學中普遍采用的曲式分析正是這一遺產的產物。追溯曲式分析的來源及其復雜歷史不是我們在這里所要關心的主要問題,但我們可以試圖從兩個方面來考察曲式分析的形成及思想前提,由此獲得對我們習以為常的這種分析方法的歷史******,并進而理解20世紀對這種分析方法的不滿及超越。音樂學學長推薦,這些音樂史的書籍還沒看過考研可能有點兒懸哦!音樂學考研專業哪個學校好
星紐帶音樂考研音樂學以內容解釋為主分析音樂學作品的內容是什么,這歷來是困擾音樂學家的問題。如果是標題音樂,根據其標題和作曲家常常附加的說明(如柏遼茲、李斯特等)以及在其他場合對作品的談論,一般是可以對其內容做出比較概括性的解釋的。但是對于所謂的“無標題音樂”則需要用與此不同的方式來理解其“內容”。它不是游離于音樂結構之外的,而是由音樂自身所載負的、形式意義上的內容。雖然有的音樂學家,如謝靈曾提出過有關音象征性的理論,認為一切音樂都是符號和情緒的象征,都可以用語言來說明。 音樂學研究生的價錢本科非音樂專業的,想考研音樂學院的音樂學專業,求靠譜老師?
20世紀音樂學史學家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星紐帶音樂考研資料整理 星紐帶音樂學學姐溫馨提醒:在20世紀,音樂學史學家們進行合作,編寫了《牛津音樂史》《音樂史剛要》《音樂史叢書》等幾部大型音樂通史。從70年代起在教科文組織的倡導和支持下,現在各大洲的學者正合作便攜規模宏大的音樂通史《音樂的宇宙》《音樂的歷史與現實》和《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等幾部大型的音樂百科全書相繼問世,它們可以說是20世紀音樂學研究成果和水準的集中體現。
霍金斯的音樂學史學研究的歷史性意義星紐帶音樂考研資料整理霍金斯的《音樂的科學與實踐通史》(1776,5卷)包含了58幅作曲家肖像和150首譜例,較早采用了這種圖、文、譜并茂的方式撰寫音樂史。伯尼的《音樂通史》(1776-1789,4卷)其特點在于他對所處時代的音樂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他游歷了歐洲諸國,詳細地考察了各國音樂的實際,他的記載是現今研究18世紀音樂歷史不可缺少的資料。另外他把音樂現象按時代和樂派進行研究,然后再將它們加以綜合,進行整個文化的研究,這在當時也是一種帶有創新性的方法! 之前毫無基礎,可以報考音樂學專業的研究生嗎?
車爾尼卻相信曲式類型像自然界的物質種屬一樣,是不可更變的。他甚至斷言:“作品必須屬于一個已經存在的種屬;……音樂中只存在有限的不同曲式的數目。”19世紀曲式理論中已存在的這種內在***已經表明,曲式分析雖然影響***、行之有效,但隨著人們對音樂認識的日益加深,它的不足與缺陷也日益暴露出來。進入20世紀后,專業音樂家開始從各個角度對19世紀的曲式模型理論進行抨擊。從音樂作品的審美本性來說,曲式模型忽視了每個個別作品的獨特性質。對于作品而言,我們更感興趣的恐怕不是它們的共性。而是它們各自相異的地方。曲式理論的中心框架是各類固定的結構模式,而作曲家在創作時所考慮的關應問題其實并不一定是先在的模型。歷史學家們越來越發現,19世紀中所謂的“奏鳴曲式”、“回施曲式”的定義并不符合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創作實際情況——比如說,海頓的奏鳴曲式中經常沒有一個對比性的“副部”(或稱“第二主題”)。更具深刻洞察力的研究學者指出,曲式分析“主要涉及音樂的表層,缺乏分析工具去探索音樂本身更深層的內在動力或某一個別作品的獨特品質。”曲式分析中的模型結構理論愈來愈遭到來自各方面的懷疑。音樂學概論這本書怎么樣?音樂學考研專業哪個學校好
音樂學專業是一門怎樣的專業,畢業后可以做什么?音樂學考研專業哪個學校好
這種分析方法的另外的方面也未能幸免同樣的批評。如果說傳統曲式分析中模型結構理論是用于考察作品的整體形式框架,那么它對作品的具體材料的說明則主要集中于兩個側面:樂句組織與和聲解釋。在上面已對曲式模型的學說發展做了一番批評性的敘述后,我們對曲式分析后一方面的內容的歷史性審視將使我們獲得更完整、清晰的圖景。在曲式教學中常見的“數小節”以及“x+y”的樂句組織描述其實也起源于曲式模型理論的創始人考赫。作為古典時期音樂思維的代言人,他的樂句結構理論建立了一種有理可依的“音樂語法”,并提供了一整套完備的描述術語。“樂節”(Einschnitt)、“樂句”(Satz)、“樂段”(Periode)等現今仍在使用的概念在考赫的理論中已有了精確的定義。他對樂句之間的連接、組合方式進行了深入地觀察和思索,由此所提出的對稱、比例原則以及樂句的擴展及壓縮等觀念都極大地影響了后人的音樂分析理論發展。考赫的樂句理論遺產同他的曲式模型學說一齊被19世紀發揚光大。仔細考察這個方面的發展,我們會發現當時的理論/分析家們并不只是被動地描述樂句、樂段之間的簡單相加或并列關系,而是力求說明樂句組織的內在邏輯以及樂句進行的時間動力。在這其中。音樂學考研專業哪個學校好